摘要:将偏钒酸铵和纳米保黑溶于去离子水中,通过加热、干燥后制得前驱体粉末,将前驱体粉末还原/碳化后得到 纳米V8C7粉末.釆用X射线衍射仪(XRD)、扫描电镜(SEM)和透射电镜CTEM)对不同保温时间下的反应产物进 行了分析。结果表明: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,都会造成反应产物的形貌和晶粒尺寸偏大.保溫时fi]过短,反应不完全, 正在发生相转变,颗粒形貌和晶粒尺寸偏大i保温时间过长,反应产物圼熔融状,并有游离碳和VC析出。只有当保温 时间达到或接近最佳值时,反应才能进行彻底,颗粒的形貌较规則,呈球形或类球形,平均粒径在20nm左右•
关键词:纳米碳化钒:还原/«化:偏钒酸铵:前®体粉末
中ffl法分类号:TFI32 文献标识码:A 文章编号:1002-185X(2007)S3-10444
1前言
过渡族金属碳化物VsG具有较高的熔点、硬度、 耐磨性和良好热导性等优异性能,在冶金、电子学、 催化剂、高温涂料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[卜9]。
目前,VSC7粉末的制备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: R. K. Sadangi等人【le]利用n喷雾干燥—还匾分解—气 相碳化”工艺制备了粒度为0.5 nm V«C7粉末;Rajat Kapoor等人利用(:1147112混合气体气相还原碳化 V205得到超细V8C7粉末i Frederic Meunier等人[|2!将 V205加热至熔点转变成液体后,将V205液体充分铺展 在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碳的骨架上,由于%05液体与碳 表面良好的润湿性,V2Os液体均匀铺展在活性碳的表 面上形成薄v2cgi,在真空下进行热处理,V205层被 还原碳化为V8C7粉末•以上工艺存在的缺点主要有: 以钒的氧化物为原料,原料价格较高,造成生产成本 较高:工艺较复杂,难以控制:只能制备超细VSC7粉
a
为了降低生产成本,简化操作工艺,制备粒度达 到纳米级的v8c7粉末,作者采用来源丰富且价格低廉 的偏钒酸铵和纳米碳黑为原料,将原料制备成前驱体 粉末后,在真空碳管炉中通过碳热还原反应制备了纳 米V8C7粉末。本文主要研究了保温时间对反应产物的 相组成、晶粒尺寸和微观形貌的影响。
2实验
2. 1实验方法
以粉状傰钒酸铵(A. R, NH4V03,纯度>99.0%) 和纳米碳黑(平均粒度<50 mn)为原料,按一定配比 将它们溶于加热去离子水中,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. 于干燥箱中加热、干燥后,得到含有钒源和碳源的前 驱体粉末。将前驱体粉末置于真空碳管炉中,真空或 气氛保护条件下进行加热,最后得到纳米级V»C7粉 末。
2.2测试方法
采用丹东DX-1000型X射线衍射仪对不同保温时 间下的反应产物进行物相分析,井根据衍射结果、晶 格常数计算公式及谢乐公式计算反应产物的晶格常数 及晶粒尺寸大小;采用日本JSM-5900LV型扫描电镜 (SEM)和日本JEM-1000CX型透射电镜(TEM)对 产物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和分析,
3结果与讨论
3. 1 XRD分析
图1是同一K比在相同温度(liotrc)、不同保温 时间下产物的x射线衍射图-由图1可见,保温吋间 为30min时,反应产物主相为V8C7,有少量的V203 剩余;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,当保温时间为60 min时, 反应产物为单一的V8C7相,不含其它杂质相,衍射峰 分布较窄:继续延长保温时间,当保温时间达到120 min时,反应产物中有游离碳析出和VC生成^
nmxO. 8334 nmxO. 8334 nm,由立方晶系的晶格常数计 算公式:_
a = d4^ + i2 +l2 (!)
(式中:a为晶格常数;d力晶面间距;h, k, /为晶面 指数)计算得到不同保温时间下VSC7的晶格常数和晶 格体积如表1所示。由表1可见,随着保温时间的延 长,VSC7的晶格常数和晶格体积呈减小一增大一减小 的变化趋势,当保温时间为60 min时,晶格常数为 0.83292,较接近乂8(:7的理论晶格常
另外,由图1还可见,保温60 min时VSC7的衍 射峰相对于30min时向大角度方向偏移> 由布拉格方 程2£fein6l=A可知,随着0的增大,V8C7的晶面间距 减小,由(1)式可知,随着d的减小,晶格常数CI也是 减小的;60min以后,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,V8C7衍 射峰先向小角度方向偏移再向大角度方向偏移,晶格 常数《先增大再减小。这与表1计算的晶格常数的变 化规律相一致。
在3060 min之间,衍射峰向大角度方向偏移, 晶格常数^减小,主要因为此阶段还没有反应完全, 正在发生相转变;60~90min之间,衍射峰向小角度 方向偏移,晶格常数fl增大,主要因为随着保温时间 的增加,V8C7的晶体结构发生膨胀,导致晶格常数变 大:90~l20min之间,衍射峰向高角度方向偏移•晶 格常数a减小,这主要是因为V8C7中的V原子与C 原子之间的结合键较弱,热稳定性不好,随着保温时 间的延长,部分V原子与C原子脱离VSC7&面心立 方晶格结构,生成VC和游离碳,导致^:7的晶体结 构缩小,所以晶格参数减小,从而晶面间距减小,衍 射峰向髙角度方向偏移【13]。
根据XRD衍射结果及谢乐公式:£> =■ kMficosff) (其中A为0, 154nm, yt取0.9, 5为衍射峰的半高宽)计
算得到不同保温时间下产物的晶粒尺寸如表1所示。
表1不同保溫时间下反应产物的相a成、晶格常教及矗粒尺寸 Table 1 The phase composition, cryital lattice and grain size of re^ctiair product f®r (ft/fereaf Aoldmg time
Holding time/tnin Phas* composition a/nm Vlnn? DJmu
30 V8Ct+V203 0.83420 0,58051 48*2
60 VbC7 0.83292 0.57784 32.6
90 vact 0.83592 0.58411 51,7
120 v„c7+c+vc 0.83248 0,57693 55.0
由表i可见,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,晶粒尺寸呈 先减小,再増大的变化趋势,当保溫时间为60 min时, 晶粒尺寸达到最小值32.6 tun,
在30~60 min保温时间内,晶粒尺寸逐渐减小,
由XRD图(图1)可知,在3060 min保温时间内, 少量的V203相正在向VSC.7相转变,保温60min时完 全转变为VSC7相,所以晶粒尺寸较小.
在保溫时间内,晶粒尺寸逐渐增大, 由XRD图(图1)可知,在60120 min保温时间内, VSC7正在发生向VC和游离碳的相转变,导致晶粒尺 寸变大。
3.2 SEM分析
图2是同一配比在相同温度(1100 X:)'不同保 温时间下产物的扫描电镜照片。由图可见,随着保温 时间的延长,反应产物的粒径呈减小一增大的变化趋 势,该变化趋势同晶粒尺寸与保温时间的变化相一致; 反应产物的形貌呈球形、类球形一团聚体—熔融状变 化。
当保温时间为30 min时,颗粒基本呈球形或类球 形,有少量的团聚现象(图2a)。与保温60 min产物 的形貌相比,颗粒的形貌偏大,结合该反应产物的 XRD可知(图la),该条件下及应产物主要为VSC7, 井有少量的V203剩余,说明该反应还没有进行彻底, 多余的V203正在向VSC7转变,造成颗粒形貌偏大。
由图2b可见,当保温时间为60 min时,粉末颗 粒的形貌较规则,呈球形或类球形,粉末粒度较小, 平均粒度小于100nm,粉末粒径分布较窄,由该条件 下的XRD可知(图lb),该保温时间下的主要产物为 VSC7,产物较单一,说明该保温时间下,前驱体粉末 能够碳化完全,全部生成乂8(:7,所以该保温时间下反 应产物的粒径分布较窄,颗粒形貌较小^